旧金山AI惊雷:OpenAI四物种重构个体生产力时代

十月的旧金山,阳光炽烈得晃眼。OpenAI 开发者日的现场,山姆・奥特曼语调平缓,却接连放出四款足以颠覆现有社会与商业规则的 “新物种”—— 它们既是潜在的秩序破坏者,更可能成为未来生产力的重构者:
其一为 Apps SDK,普通人仅凭自然语言,就能创建并使用专属应用软件;其二是 AgentKit,一套可搭建、管理多智能体系统的开发框架;其三是 Codex,即便是零基础者,也能借它读懂代码、自动编写程序,还能完成代码修复与测试;最后是 Sora 2,只需一句话,就能生成视频的新一代模型,同时兼具短视频社交功能。
其一为 Apps SDK,普通人仅凭自然语言,就能创建并使用专属应用软件;其二是 AgentKit,一套可搭建、管理多智能体系统的开发框架;其三是 Codex,即便是零基础者,也能借它读懂代码、自动编写程序,还能完成代码修复与测试;最后是 Sora 2,只需一句话,就能生成视频的新一代模型,同时兼具短视频社交功能。
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表明,OpenAI 已不再是单纯的 AI 模型公司,而是转型为以 “自然语言驱动生产力” 为核心的智能体(Agent)平台。
过去两周,我亲身体验了这场变革:借助多个编程智能体,作为零基础的个人,我独立开发出一套包含数万行代码的复杂策略开发系统。放在以前,这样的项目至少需要三名工程师耗时两个月,还难免出现各种漏洞;而现在,我一个人就完成了所有工作,成本仅为每月 10 美元的订阅费。
回望互联网发展历程,它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信息工具属性”——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 “自媒体”。从 2000 年代的博客,到 2010 年代的微博、公众号与朋友圈,再到如今短视频时代的抖音、快手,我们亲历了 “人人皆可创作内容” 的浪潮。这股浪潮不仅催生了直播带货、内容爆发等新形态,更重塑了整个文化生态,即便再细分的赛道,都能在社交平台上找到大量内容创作者。
而如今 AI 释放的 “生产力属性”,正将这种个体赋能推向新高度:它让 “自开发”“自公司”“自团队” 甚至 “自一切” 成为可能。一个人就能完成写代码、做软件、落地产品的全流程,在任意行业实现生产闭环。这种影响力,绝非自媒体时代的百倍,而是千倍、万倍的跨越。

若 OpenAI 这四款新物种能真正落地,我们或许将迎来一场 “软件使用革命”:就像当初不再依赖电视与报纸获取信息一样,未来我们可能不再依赖大公司开发的标准化软件,转而拥抱无数个体打造的 “自产品”。原因很简单 ——“自产品” 能快速迭代,更能精准匹配用户每时每刻的个性化需求。
回顾过去二十年,技术进步最伟大的成果,从来不是某一款具体的 App,而是 “能力平权” 的理念与实践 —— 让更多人拥有曾经稀缺的能力。
回顾过去二十年,技术进步最伟大的成果,从来不是某一款具体的 App,而是 “能力平权” 的理念与实践 —— 让更多人拥有曾经稀缺的能力。
我们常说,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,这句话恰恰道破了人类文明跃迁的核心逻辑。农业社会,锄头这类工具强化了人类的 “双手”;工业时代,机器放大了人类的 “体力”;信息时代,互联网加速了 “信息传播”。那么,AI 时代的工具,将把人类带向何方?
长期趋势尚难预判,但短期答案已然清晰:AI 将把真正的脑力劳动者的能力,提升到 “超人级别”。一个人可以同时调度多个智能体,分别处理科研、商业等不同领域的工作 —— 他只需负责产生创意、设定目标、管理流程、审核结果,并推动智能体持续优化。这种 “超级个体” 的组织形态,就是 “一个人 + 多个 Agent”。
其实,把 Agent 称作 “机器人” 或许更直观:它们不是实体硬件,而是运行在软件中的智能体。从执行层面看,如今那些负责上传下达、按流程办事、缺乏创造力的中层管理角色,未来可能会逐步被 “中层机器人” 取代。届时,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定义产品、搭建机器人团队、制定开发流程、生成广告、管理用户的全商业链路。
未来的创业,可能不再需要庞大的团队,而是依赖 “调研机器人”“开发机器人”“营销机器人”“财务机器人” 等 —— 每个智能体都能 100% 精准执行任务。资本的流向也会随之改变:它将不再只聚焦于 “公司”,而是投向 “Agent 集群”;投资的本质仍是投 “人”,但这个人,变成了机器人群落的调度者,可能是一个或两个超级个体。
作为有企业管理背景的人,我深知商业领域最先被改变的,将是我们熟悉的 “公司” 模式。公司本质上是 “分工与协作的制度化组织”,而当智能体能够自动分工、自动执行、自动评估时,组织本身也需要通过 Agent 重构。即便作为个体,也需要新的 “组织力”—— 比如如何管理时间、如何让多个智能体协同、如何用一个机器人管理其他机器人,这些都是新的挑战。
这场变革不仅会重塑商业格局,更将深刻影响社会结构。如今的抖音、微信,早已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基础形态;而 Sora 2 的发布,或许会成为 AI 时代的 “抖音”—— 它让一个人用几句话就能生成视频。很多人尚未意识到,Sora 2 相比 TikTok 的核心优势,在于其 “原生结构” 更优:它的内容由语言生成,语义密度高、信息清晰,无需复杂算法解析视频;生成过程中,内容还能直接 “向量化”,便于在语义空间中精准分发推荐。而传统视频平台,首先就要攻克 “内容理解” 的难关。
未来的内容平台、商业平台、社交平台、资本平台,都可能围绕 AI 重建。过去美股市场由七家科技巨头主导,深刻影响美国社会结构;而 OpenAI 此次发布会,已然展露野心:覆盖应用商店(App Store)、开发工具、多媒体社交的 “一体化全家桶”,再加上 AI 搜索背后的巨大流量,AI 时代的科技主导者,数量可能从七家缩减到两三家。
与此同时,个人与平台的关系会变得更复杂:更依赖、更矛盾,也更难脱离。技术红利固然会持续下沉,但最终能抓住红利的,始终是极少数人。就像人人都能拍视频,但播放量破千的仅占前 3%;能在平台赚到 1 万元的,更是这 3% 中的 3%—— 这个概率,几乎等同于考上清华大学。剩下 99.99% 的人,可能只能为平台提供数据,间接供养更强大的平台。
“规模法则(Scale Law)” 不仅适用于技术,也适用于商业与社会:在正确的方向上,只要不犯错误,领先者就会一骑绝尘,其他人则步履维艰。即便身处前 3% 的中层群体,也正面临 “增长瓶颈”—— 不是难以大步前进,而是哪怕提升 1% 都异常艰难。“内卷” 并非中国独有,而是全球共性问题,只是表现形式不同;甚至处于顶层的人,更担心被时代淘汰。英伟达投资英特尔、OpenAI 入股 AMD,这些跨界布局,本质上都是 “怕被甩出第一梯队” 的博弈。

对大多数人而言,不必非要与最顶尖的 0.01% 正面竞争,而是可以找到自己的 “避风港”,在专属领域内做到差异化的 0.01%。我们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,国产芯片、国产算力、国产机器人等领域,有望在局部市场形成阶段性竞争优势,这也会为资本市场带来不少阶段性机会。
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差异,我们不能任由智能体 “野蛮生长”—— 我们需要保障就业,不能放任 “强者通吃” 的局面出现。但同时也要牢记:落后就要挨打,在专注实干的同时,必须抬头关注技术趋势。
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差异,我们不能任由智能体 “野蛮生长”—— 我们需要保障就业,不能放任 “强者通吃” 的局面出现。但同时也要牢记:落后就要挨打,在专注实干的同时,必须抬头关注技术趋势。
技术变革的速度正以幂次增长:OpenAI 用自家的 Codex,仅花六周就开发出复杂的智能体工具,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效率。若未来量子计算或其他高阶算力平台落地,“想法” 到 “实现” 的时间差,可能会无限接近 “瞬时”,成本也将趋近 “边际零成本”。
到那时,“实现能力” 将不再稀缺,唯一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只剩下创意与思想本身。所以最后想总结一句话:少花时间被动为平台贡献数据,多思考如何借助平台,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。
<--
-->

扫二维码与企微客服沟通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解答本文疑问/技术咨询/运营咨询/技术建议/互联网交流
郑重申明:英琦网络科技(烟台)有限公司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,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!